孔雀是驕傲與完美的象征。
跳孔雀舞的楊麗萍,向來可以自如地與外界共處,可最近她宣布解散「云南映像」團隊,歷經過各種人生風浪的她,對于這次團隊解散的事情,傷心落淚。
她說:“這次疫情真的太殘酷了,沒有辦法繼續生存下去了?!?/p>
她看著自己珍愛的舞者離開「云南映像」,曾經楊麗萍用自己的力量讓他們從鄉下的田野里,走上舞臺,如今只能看著他們的背影落淚。
無奈。惆悵。不舍。
“整整兩年了,兩年多,我們一直在堅守著……我不想放棄,我知道很多人比我們更艱難,他們失去的更多,有的人甚至失去了生命?!?/p>
與鐘愛的舞臺說再見,悲情地刺痛了她的神經。
她當然很清楚舞臺短暫,生命也很短暫,只能戰勝脆弱的自我。
楊麗萍一直在走離經叛道的道路,她在集體中是孤獨邊緣的,小時候,奶奶在她的手心畫過一只眼睛,告訴她,“跳舞是與神對話”。
這句話一直留存于楊麗萍的肉身與精神中,楊麗萍知道自己的舞蹈絕不會泯滅。
只是,世事無常,疫情殘酷——不止舞者正在離去,很多人,都在告別自己的舞臺。
或許,后會有期;或許,后會無期。
“20年前,我懷著夢想把我們的族人從田間地頭帶到舞臺,如今卻要讓你們離開,但我相信我們心里的舞臺一直在堅守著?!?/p>
上次,楊麗萍解散團隊是2003年非典時期,當時《云南映像》舞者們籌辦了首演舞蹈,臺下卻沒有一位觀眾,只有三臺攝像機在錄像。
2003年非典期間《云南映像》排練現場
原本在酒店定下的慶功宴沒辦法退掉,楊麗萍拿著話筒哽咽落淚,這是她第一次當眾流露脆弱的時刻。
楊麗萍只能被迫解散了團隊。
孩子與鄉民們又回到了自己的村落里,19年過去了,她沒有想到的是,因為疫情,同樣的故事發生了。
楊麗萍不是個害怕困難的人,但這次疫情沒能讓她撐住,他們又一次失去了舞臺。
長期在舞臺上表演的楊麗萍,對于布景、燈光、走位等各種細節,都有自己強烈的主見與要求。
2012年,在春晚舞臺上,楊麗萍表演《雀之戀》之前,彩排時,她會讓人替她在舞臺上表演, 而自己站在攝像機后,尋找最有表現力的角度與景別。
身在高處的人,并非真的不食人間煙火,平日里她吃什么都無所謂,讓她吃咸菜也行,坐不坐頭等艙,住在什么樣的地方,她對這些沒有要求,但只要關于舞蹈,所有的事情她都要做到最好。
拍攝:肖全
在舞臺上,她是主宰著一切的人,楊麗萍不停地要求更好,她自我而認真,偏執到令人不解。
這樣極度苛求完美的人,必然會引起共事者的不滿,團隊的人會朝她發牢騷,甚至是發脾氣,楊麗萍是急性子,她認為急性子的人很適合做藝術家,富有激情。
拍攝:肖全
她尊重了自己的天賦。
小彩旗是楊麗萍四妹的女兒,從一歲半起就跟隨她學習跳舞,小女孩五歲那年上臺,表演《云南映像》,展現出驚人的天賦。
在外界看來,小彩旗天資驚人,她也唯獨對姨媽楊麗萍心生敬畏,“我覺得自己當著她面跳舞,我跳不出來,有次姨媽讓我即興,最后我哭了”。
楊麗萍在舞蹈上非常偏執,嚴格要求外甥女的每個舞蹈動作,跳不好就要一直跳。她的存在,對小彩旗來說,是有壓力的——“在我心里,她就是大師”。
小彩旗與楊麗萍
與楊麗萍不熟悉的人,會覺得她這種藝術家的性格不好相處,但其實她并非只專注于自己,她只是全身心沉浸在對世界的藝術感受當中,對外界的每個細節都很敏感和關切。
這種關切是一種審美的本能。
楊麗萍個性直爽,在春晚跳《雀之戀》時,有人說,只有公孔雀才能開屏,她像個孩子似的回答:“那我喜歡啊,怎么辦?”
拍攝:肖全
楊麗萍有著自己獨特的氣場,她不走尋常的世俗路,她為舞蹈而生。
生為白族人的她在鄉村長大,到云南洱源豐收或節日的時候,楊麗萍就隨著大人跳舞祭神,她在萬事萬物中,都能覺察到舞蹈的軌跡。
童年時期,楊麗萍觀察水怎么流淌,云怎么飄動,然后將看到的景象化身到舞蹈里去。
在鄉間田野長大的她,最愛的就是孔雀,她形容在開滿荷花的湖邊,菩提樹上飛過的綠色孔雀開屏時,如光線般一點點放射出來,令她動容。
十三歲那年,楊麗萍在學校做操時,被選進西雙版納州歌舞團。
她最初做舞者的日子,非常艱苦,歌舞團要求舞者們下鄉,一年大多數時間,楊麗萍都在鄉下。
不少年輕人都受不了,楊麗萍沒有,她喜歡與大地、牲畜一起生活。
正是那段時間的經歷,讓她擁有了舞者的靈性,她每天觀察孔雀怎么開屏,如何發出聲音。
孔雀開屏的瞬間,楊麗萍淚流不止,她感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達到一種最高的體驗。
她深深癡迷于那個令人屏住呼吸、內心備受震撼的場景,從那時起,楊麗萍就確認了自己終其一生都要創作參與的課題:孔雀。
拍攝:肖全
“為什么要舞蹈,不是為別的,是為了你的生命需要,你的生活里面存在這種感覺?!?/p>
她的孔雀舞跳得愈發純熟,只差一個時機。
轉機發生在1979年,由楊麗萍主演的大型民族舞劇《孔雀公主》,舞姿動人優美,她被更多的人看見了。
無數中國人在電視機里,看見了楊麗萍的倩影。
那種既抽象又具體的肢體語言,讓她以一個舞蹈家的身份,建構起舞蹈觀眾的審美體驗。
一年后,22歲的楊麗萍被中央民族歌舞團調到北京,她不喜歡大量的常規訓練。
那個年代大家都在跳芭蕾舞,她認為這些訓練壓抑了舞蹈的靈性,離感情和生命太遠,所以拒絕參加集體排練,也因此拿不到練功服與補助。
楊麗萍第一次感受到了世界的參差。
等到晚上大家都回去之后,她再獨自跑到練功房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訓練,常常一跳就是一個通宵,靠著從童年時期沿襲的記憶與想象,她編排了獨舞《雀之靈》。
拍攝:肖全
舞團跳群舞時,楊麗萍永遠比別人慢半拍,她堅信每個動作都要飽滿才有感覺,不能很機械地跳——這必然會導致團隊的不整齊。
她也想過要不然敷衍一下算了,可只要一聽到音樂,什么就都忘記了。
那日子不好過,她被認為過于自我,在舞團被集體孤立,楊麗萍沒有懷疑,篤定地練習跳舞。
那個年代,沒有人看到過任何特殊的舞蹈樣式,楊麗萍已經開始琢磨自己的舞蹈形態。
她一直在走不一樣的道路。
拍攝:肖全
在那個時代氛圍里,要與別人不一樣,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1986年,第二屆全國舞蹈大賽征集作品,團里沒有選送她的個人節目,楊麗萍自己騎著自行車去送錄像帶給當時的組委會。
最終,28歲的楊麗萍迎來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,她用《雀之靈》拿下全國舞蹈比賽表演與編導一等獎,也因此一夜成名。
這個節目在春晚演出,成為三十年來春晚最經典的回憶鏡頭之一。
關鍵詞: 云南映像
責任編輯:Rex_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