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,近日,觀鳥愛好者在茂名拍攝到了一只頭部白色、嘴橙黃色的大型涉禽,經專家鑒定,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彩鸛。
據了解,3月12日,觀鳥愛好者陳漢鐘在茂名電白海邊觀鳥時,發現一群大鳥從天空飛過,起初以為是較常見的鷺鳥,仔細看其中一只“有點特別”。便循著這幾只大鳥的飛向追至博賀灣,結果又看到它們在天空中的身影,便立即用長焦相機拍攝。
由于從未見到過這種鳥類,陳漢鐘非常激動,打開照片認真觀察:頭白色,嘴橙黃色,嘴和腿都特別長。通過查閱資料,他認為這極有可能是瀕危鳥類彩鸛,于是將這個“喜訊”分享到了影友群。隨即,攝影愛好者開啟了“追鳥”模式。連日來,又有不少觀鳥和攝影愛好者在博賀灣拍到了這種鳥類的影像。陳漢鐘認為,大家拍到的可能是同一只,也可能有多只。
經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所長張強鑒定,攝影愛好者拍到的這種鳥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彩鸛,在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》中被列為近危等級。
130年前廣東就有彩鸛的記錄
據了解,彩鸛為鸛形目鸛科鳥類,體長約93至102厘米,體重2至3.5千克,壽命最高可達28年以上,主要棲息于湖泊、河流、水塘等淡水水域岸邊淺水處及其附近沼澤和草地上,主要以魚、蛙、爬行類、甲殼類為食,偶爾也吃少許植物性食物。目前全球種群數量為16000~24000只,主要分布在南亞次大陸至中南半島。
張強介紹,彩鸛是濕地水鳥,作為夏候鳥在我國分布較為廣泛,特別是長江以南地區,每到夏季,廣東、云南等地會有不少彩鸛到淡水濕地集群覓食、繁殖。早在130年前(1892年)有法國人在汕頭記錄到彩鸛,這也是該物種在廣東的首次記錄。
由于各種原因,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,彩鸛在中國境內少有記錄,因此被推測在國內已絕滅。但2008年在貴州再次發現。當年6月初,科研工作者在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13只彩鸛。近年來,廣東東莞、惠東、陸豐、海豐也零星記錄到彩鸛的身影,記錄的時間多為3~4月份。專家表示,關于彩鸛的分布變遷、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選擇,仍需進行后續的跟蹤監測研究。
責任編輯:Rex_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