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對于我們這一代來說,波拉尼奧一直是,也將永遠是一位才華橫溢、瘋狂且誠實的兄長。波拉尼奧的寫作沒有邊界,沒有束縛,也沒有停頓。他寫作就像他呼吸一樣,他的作品帶來的爆炸性浪潮必將繼續推進、擴大,在世界范圍內長期地帶來回響。”2003年,在波拉尼奧的葬禮上,他的摯友羅德里戈·弗雷桑如是宣讀了自己的悼詞。
盡管波拉尼奧已經去世將近二十年,但自《荒野偵探》《2666》等作品出版以來,他的聲名一直高漲不衰,“新作”也一本接一本地面市。2016年,知名西班牙語出版社Alfaguara出版了波拉尼奧創作于1980年代的小長篇《科幻精神》,這本講述兩個年輕人在墨西哥城的生活的小書既充滿幽默感,又不乏潰敗潦倒的青春悲情,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奠定了波拉尼奧文壇地位的《荒野偵探》。如《巴黎評論》所言,“《科幻精神》是一把打開波拉尼奧小說珠寶盒的鑰匙,是一份關于他所沉迷的圖景的索引。波拉尼奧的忠實粉絲無疑會喜歡這杯熟悉的、混合著悲傷與狂喜的雞尾酒。”該書的中譯本也于近日由世紀文景出版。
小說雖以科幻為題但并不是一本通常意義上的科幻小說。故事圍繞21歲的雷莫和17歲的揚·史瑞拉展開,他們在皮諾切特政府掌權后移居墨西哥城,租住在一間小閣樓里。揚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房間里,給他崇拜的科幻作家們寫抒情又譫妄的信,向他們講述自己的生活、困擾、夢境。雷莫則同形形色色的詩人朋友一起在墨西哥城中游逛、調查、聚會……
作者羅貝托?波拉尼奧(Roberto Bolaño,1953—2003)出生于智利,父親是卡車司機和業余拳擊手,母親在學校教授數學和統計學。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。1973年波拉尼奧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卻遭到逮捕,差點被殺害。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動了融合超現實主義、達達主義以及街頭劇場的“現實以下主義”(Infrarealism)運動,意圖激發拉丁美洲年輕人對生活與文學的熱愛。1977年他前往歐洲,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結婚定居。2003年因為肝臟功能損壞,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羅那去世,年僅五十歲。
波拉尼奧近四十歲才開始寫小說,作品數量卻十分驚人,身后留下十部小說、四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三部詩集。1998年出版的《荒野偵探》在拉美文壇引起的轟動,不亞于三十年前《百年孤獨》出版時的盛況。而其身后出版的《2666》更是引發歐美輿論壓倒性好評,均致以杰作、偉大、里程碑、天才等等贊譽。蘇珊?桑塔格、約翰?班維爾、科爾姆?托賓、斯蒂芬?金等眾多作家對波拉尼奧贊賞有加,更有評論認為此書的出版自此將作者帶至塞萬提斯、斯特恩、梅爾維爾、普魯斯特、穆齊爾與品欽的同一隊列。
譯者侯健,1987年生,文學博士,西安外國語大學歐洲學院西班牙語系教師,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成員,中國拉丁美洲學會理事,文學翻譯者。著有Historia de la traducción de la literatura hispánica en China(1915-2020)(《西語文學漢譯史(1915—2020)》);譯有《從馬爾克斯到略薩:回溯“文學爆炸”》、《普林斯頓文學課》、《五個街角》、《薩拉米斯的士兵》、《33場革命》、《饑餓》(合譯)、《書店漫游》(合譯)、《最后假期》(合譯)等書。
責任編輯:Rex_01